周恩来提醒博古:我们要找一个文武都超过蒋介石的帅才

作者:卫泱

  国防大学金一南教授曾说过这样一句话:“蒋介石这辈子最大的不幸,就是与毛主席同处一个时代。”

  的确,纵观蒋介石的政治生涯,他能在一段时间内压倒当时众多的风云人物,纵横捭阖,所向无敌,形式上统一中国,他的实力确实不容小觑。

  然而,蒋介石不幸遇到了毛主席,就如同三国时的周瑜与诸葛亮相遇,终难逃命运的捉弄。

  其实,金一南教授也不是最早提出这一观点的人。早在90年前,1935年遵义会议前后,周恩来就曾发表过相似的言论。

  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周博夜谈”。

  1935年1月,中央红军在经历第五次反“围剿”的重大失败,以及湘江战役的巨大军队损失后,在遵义紧急召开了会议。

  会议上,众多将领就博古、李德照本宣科、不顾周围实际情况,导致红军损失惨重的问题,严厉批评了博古,还推举毛主席参与中央核心领导。

  会后,博古非常郁闷,迟迟没有交权。

  就在这个关键时刻,驻守中央苏区的项英发来了急电。

  当时,项英率领驻守中央苏区的红军受到了敌人的多面围剿,急需中央作出指示:是坚守阵地,还是转移方向,分散游击。

  面对着十万火急的电报,众人却犯了难。

  博古身处最高领导层,可他的决策显然不能让众人信服。

  于是,收到项英急电的这天晚上,周恩来连夜找到博古,推心置腹,谈了很久。

  当时,周恩来和博古说:“我们党必须找一个熟悉农村革命的人当统帅。我虽然长期做军事工作,但我有自知之明。你虽然有才华,但不懂军事,很难领兵打仗。你和我都是做具体业务的人,不合适做领袖,当统帅。毛泽东擅长农民运动,经过井冈山斗争,总结出打游击战、运动战的经验,很适合驾驭目前的战争,是一个很有智慧的帅才。宁都会议后,他离开了军队,但红一方面军不能没有他。从长征开始,我就在想办法让他尽快回到军事领导岗位。我深信,以他的才能,一定能率领红军走出困境。所以在遵义会议上我力主他进入政治局常委,参与军事领导。你的讲话不检讨军事路线错误,遭致很多人不满,是因为大家憋了一肚子话要说。对毛泽东,要看大处,希望你能抛弃前嫌,同心同德,一切为了打败蒋介石这个大局。”

  这一番真诚的谈话,终于解开了博古的思想疙瘩,也顺利实现了后来的“博洛交权”。

  虽然后来毛主席出于各种考虑,推荐张闻天代替自己出来领导中央工作,但周恩来很注意听取和尊重毛主席的意见,党的军事路线因此完全改变了。

  在毛主席的英明指挥下,中央红军焕然一新,士气大振。我军不仅成功二渡赤水,迅速抢占娄山关、再次攻占遵义城,取得了长征以来的首个重大胜利;还巧妙南渡乌江、佯攻贵阳、威逼昆明、智渡金沙江,使得蒋介石的几十万大军被红军牵着鼻子走,最终闯出了一条崭新的生路!

  正如周恩来对博古所说:谁做“书记”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谁掌军权,谁来领导打好仗,只有在战争中不断得到军队拥护的人,才能真正成为党的领袖。

  很显然,毛主席是当时唯一正确的选择!毛主席的正确的路线,是使我军立于不败之地的唯一保证!

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