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

二十四、皖南事变前后(2)

  新四军军部的命运紧紧牵动着毛泽东的心。他反复考虑着如
何把他们从危难中解救出来。一月十四日,他在致周恩来、叶剑
英的电报中指出:这“是救死问题,如不停止进攻,即将全军覆
灭。请立即要蒋下令停战撤围”[53]。出于这种焦急不安的心情
,中共中央决定“在政治上军事上迅即准备作全面大反攻,救援
新四军,粉碎反共高潮”。[54]中央指出,如皖南部队被蒋介石
消灭,我应坚决、彻底、干净、全部消灭韩德勤、沈鸿烈部,彻
底解决华中问题。

  由于力量过于悬殊,皖南新四军在奋战七天七夜后,终于因
弹尽粮绝而失败。奉命同国民党军队谈判的军长叶挺被扣;项英
、袁国平、周子昆等遇难。一月十五日,中共中央召开政治局会
议,检讨新四军失败的原因,毛泽东指出:从我们自己方面来说
,首先是由于项英、袁国平等没有反磨擦的思想准备,其次是指
挥上的错误。他提出:袁、项的错误须立即宣布,如何处置交七
大解决。会议通过了毛泽东起草的《中央关于项袁错误的决定》
。在这次会上毛泽东提出:我们要实行全国的政治反攻,像我们
前次反对第一次反共高潮时一样非常强硬的态度,只有不怕决裂
,才能打退国民党的进攻。他又说:左派主张我们马上与国民党
大打起来,我们也不能实行这种政策。[55]

  一月十七日,蒋介石发布取消新四军的命令,把叶挺交付军
事法庭审判,将反共高潮推到顶点。国共关系已处于异常紧张的
状态。这时,毛泽东反而更加冷静。他接受了刘少奇的建议,提
出“在政治上取猛烈攻势,而在军事上暂时还只能取守势”。[5
6]

  一月二十日,中共中央召开政治局会议,讨论对付时局的办
法。毛泽东指出,要挽救时局,实现好转,必须由国民党当局取
消一月十七日的命令。会议决定:成立中央军委主席团,由毛泽
东、朱德、彭德怀、周恩来、王稼祥组成,军委实际工作由主席
团办理。驻国民党统治区的各办事处实行撤退。

  当天,根据政治局会议决定,在延安发布了毛泽东为中共中
央革命军事委员会起草的重建新四军军部的命令,任命陈毅为新
四军代理军长,张云逸为副军长,刘少奇为政治委员,赖传珠为
参谋长,邓子恢为政治部主任。随后,新四军军部在苏北盐城成
立,整编全军为七个师和七个独立旅,共九万多人,在大江南北
坚持敌后抗战。

  同时,也根据政治局会议的决定,毛泽东以中共中央革命军
事委员会发言人的身分对新华社记者发表关于皖南事变的谈话。
他指出:“此次皖南反共事变,酝酿已久。目前的发展,不过是
全国性突然事变的开端而已。”“特别是一月十七日的命令,包
含着严重的政治意义。因为发令者敢于公开发此反革命命令,冒
天下之大不韪,必已具有全面破裂和彻底投降的决心。”他说:
“目前全国人民的紧急任务,在于以最大的警惕性,注视事变的
发展,准备着对付任何黑暗的反动局面,绝对不能粗心大意。”

  那么,事情是不是已经到了非决裂不可的地步呢?毛泽东提
出了解决皖南事变的十二条办法:第一、悬崖勒马,停止挑衅;
第二、取消一月十七日的反动命令,并宣布自己是完全错了;第
三、惩办皖南事变的祸首何应钦、顾祝同、上官云相三人;第四
、恢复叶挺自由,继续充当新四军军长;第五、交还皖南新四军
全部人枪;第六、抚恤皖南新四军全部伤亡将士;第七、撤退华
中的“剿共”军;第八、平毁西北的封锁线;第九、释放全国一
切被捕的爱国政治犯;第十、废止一党专政,实行民主政治;第
十一、实行三民主义,服从《总理遗嘱》;第十二、逮捕各亲日
派首领,交付国法审判。最后,毛泽东指出:“他们已经杀了第
一刀,这个伤痕是很深重的。他们如果还为前途着想,他们就应
该自己出来医治这个伤痕。”他说:“如能实行以上十二条,则
事态自然平复,我们共产党和全国人民,必不过为已甚。否则,
‘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反动派必然是搬
起石头打他们自己的脚,那时我们就爱莫能助了。”[57]

  毛泽东的这个谈话和他提出的解决办法,合情合理,引起重
大反响,不仅“全党一致拥护,情绪异常兴奋”[58],而且深受
党外人士的好评。国民党爱国民主人士宋庆龄、何香凝、柳亚子
、彭泽民、陈友仁等联名致信蒋介石,谴责政府当局对新四军的
迫害,要求释放叶挺;从前怕共产党过于强硬会引起破裂的民族
资产阶级代表陈嘉庚、张一麐等仗义执言;冯玉祥、于右任、孙
科等也对蒋介石表示不满,冯玉祥说:“只有共产党的十二条,
国事才能解决。”[59]这件事,在国际上也引起广泛重视。斯特
朗、斯诺等在美国报纸上发表报道和评论,向世界披露皖南事变
的真相。英、美、苏等国都不支持蒋介石的作法,对他形成很大
压力。

  蒋介石突然发现自己陷入了内外交困、空前孤立的狼狈境地
,这是他根本没有料想到的。更加出乎他意外的是,连日本军队
也没有因为他发动反共内战而停止进攻。一月下旬,日军发动豫
南战役,将国民党军队十五万人包围在平汉铁路以东,两军发生
激战。毛泽东评论说:这对蒋介石“是一瓢极大的冷水,把他的
全部的幻想打破了”。[60]毛泽东判断:“他们非求得个妥协办
法不可,敌人攻得如此之急,一一七命令如此丧失人心,他的计
划全部破产,参政会又快要开了,非想个妥协办法,更加于他不
利。”[61]

  毛泽东的判断完全符合实际。在中国共产党的强大政治攻势
下,蒋介石几次派张冲、张治中找周恩来商量妥协办法,并且批
准叶剑英回到延安。二月二日,叶剑英到达延安,带来周恩来给
毛泽东的信件和他为抗议国民党发动皖南事变而写下的“千古奇
冤,江南一叶,同室操戈,相煎何急”的题词。毛泽东看后感到
“欣慰之至”,“为之神王”。他在杨家岭住所同叶剑英畅谈了
五个小时。

  这时,国内政治斗争的焦点已转到中共方面的参政员是否出
席第二届国民参政会的问题上。第二届国民参政会参政员的名单
是在皖南事变前夕公布的。中共方面的参政员仍是毛泽东、董必
武、邓颖超等七人。由于皖南事变的发生,各民主党派希望通过
这个会议来缓解一下国共矛盾,纷纷表示这次会议中共方面的代
表必不可少。美国总统罗斯福的代表居里也表示:留在重庆,专
等观光国民参政会。这给蒋介石造成很大压力,为了摆脱困境,
必须争取中共方面的参政员出席会议。

  中共代表是否出席这次参政会呢?毛泽东同周恩来电报往来
,反复协商,认为不能无条件出席。毛泽东指出:蒋介石“从来
没有如现在这样受内外责难之甚”。“目前形势是有了变化的,
一月十七日以前,他是进攻的,我是防御的,十七日以后反过来
了,他已处于防御地位,我之最大胜利在此。”“目前是迫蒋对
我让步时期。非我对蒋让步时期,熬过目前一关,就好办了。”
[62]蒋介石既要中共参政员出席会议,又不肯答应中国共产党提
出的十二条。为了打破僵局,经毛泽东修改审定,又提出中共中
央的临时解决办法“新十二条”。它的主要内容是:要求国民党
方面立即停止在全国的反共军事进攻;释放叶挺和皖南所有被捕
干部,交还所有人、枪;成立各党派联合会;承认边区的合法地
位,承认敌后抗日政权等。这个“新十二条”,在国民参政会开
幕第二天的三月二日清晨用公函形式送去。但蒋介石仍不肯接受
。同一天,毛泽东致电周恩来,根据中央书记处会议讨论的意见
,指出:“蒋介石正发动一切压力迫我屈服,我若出席则过去有
理有利的政治攻势完全崩溃,立场全失,对我一切条件他可完全
置之不理,一切文章不能做了,因此,决不能无条件出席。”毛
泽东分析:中共参政员不出席会议,蒋介石也无可奈何。因为:
第一、皖南事变蒋错了,举国皆知;中共以不出席抗议并没有错
;第二、中共已提出让步条件(临时办法),蒋不答应,其曲在
彼;第三、若蒋由此发动更大破裂行动,其曲更在彼,更于彼不
利;第四、国际形势对蒋不利;第五、国内形势,彼方对我绝无
办法,我毫无所惧。“只要熬过目前一关,就有好转可能,在半
年内如能解决善后条件,我仍准备出席九月间的二次参政会。”
[63]

  经过这场斗争,蒋介石在参政会的讲话中虽然继续攻击中共
,但不得不宣称:“以后亦决无‘剿共'的军事,这是本人可负
责声明而向贵会保证的”。[64]毛泽东评论蒋介石的这个讲话是
“一种阿Q主义,骂我一顿,他有面子,却借此收兵”。[65]它
实际上标志着蒋介石发动的这次规模更大的反共高潮又被击退了
。这以后,国共关系又逐渐走向一定程度的缓和。

  三月十八日,毛泽东为中共中央起草的党内指示中指出:“
这次斗争表现了国民党地位的降低和共产党地位的提高,形成了
国共力量对比发生某种变化的关键。”“我党在这次反共高潮开
始时采取顾全大局委曲求全的退让政策(去年十一月九日的电报
),取得了广大人民的同情,在皖南事变后转入猛烈的反攻(两
个十二条,拒绝出席参政会和全国的抗议运动),也为全国人民
所赞助。我们这种有理、有利、有节的政策,对于打退这次反共
高潮,是完全必要的,且已收到成效。”[66]

  为了总结打退这次斗争的丰富经验,以便更深刻地了解中国
的实际国情,更自觉地在中国的复杂环境中进行有效的斗争,五
月八日,毛泽东为中共中央起草了一份党内指示。这份党内指示
,在收入《毛泽东选集》时,题目是《关于打退第二次反共高潮
的总结》。他写道:“在中国两大矛盾中间,中日民族间的矛盾
依然是基本的,国内阶级间的矛盾依然处在从属的地位。一个民
族敌人深入国土这一事实,起着决定一切的作用。只要中日矛盾
继续尖锐地存在,即使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全部地叛变投降,也决
不能造成一九二七年的形势,重演四一二事变和马日事变。上次
反共高潮曾被一部分同志估计为马日事变,这次反共高潮又被估
计为四一二事变和马日事变,但是客观事实却证明了这种估计是
不正确的。这些同志的错误,在于忘记了民族矛盾是基本矛盾这
一点。”

  “在这种情况之下,指导着国民党政府全部政策的英美派大
地主大资产阶级,依然是两面性的阶级,它一面和日本对立,一
面又和共产党及其所代表的广大人民对立。而它的抗日和反共,
又各有其两面性。在抗日方面,既和日本对立,又不积极地作战
,不积极地反汪反汉奸,有时还向日本的和平使者勾勾搭搭。在
反共方面,既要反共,甚至反到皖南事变和一月十七日的命令那
种地步,又不愿意最后破裂,依然是一打一拉的政策。这些事实
,也在这次反共高潮中再度地证明了。极端地复杂的中国政治,
要求我们的同志深刻地给以注意。”“以打对打,以拉对拉,这
就是革命的两面政策。只要大地主大资产阶级一天没有完全叛变
,我们的这个政策总是不会改变的。”

  “我们在皖南事变前所取‘佳电'的立场,对于事变后我们
转入政治的反攻是完全必要的,非此即不能争取中间派。因为如
果不经过反复多次的经验,中间派对于我党为什么必须向国民党
顽固派进行坚决的斗争,为什么只能以斗争求团结,放弃斗争则
没有任何的团结,就不能了解。”“须知中国社会是一个两头小
中间大的社会,共产党如果不能争取中间阶级的群众,并按其情
况使之各得其所,是不能解决中国问题的。”

  “向着最坏的一种可能性作准备是完全必要的,但这不是抛
弃好的可能性,而正是为着争取好的可能性并使之变为现实性的
一个条件。这次我们充分地准备着对付国民党的破裂,就使国民
党不敢轻于破裂了。”[67] 这一次反共高潮,从一九四○年
十月十九日何应钦、白崇禧的“皓电”为开端,到一九四一年一
月的皖南事变和蒋介石一月十七日命令达到最高峰,而三月六日
蒋介石的反共演说和参政会的反共决议则是它的退兵时的一战。

  它和上次反共高潮不同,是由蒋介石和国民党的中央政府直
接出面的,前后历时五个月。这次浪潮的规模要大得多,它所造
成的伤痕要深得多,中间险情迭起,并且面对着许多难以预测的
未知数。内战代替抗战,似已接近成为事实。处理稍有不当,就
会对国家民族的命运造成难以挽回的严重后果。能不能驾驭如此
复杂的局势,能不能灵活而果断地处理一个又一个异常棘手的难
题,能不能争取到广大中间势力的理解和同情,这对中国共产党
的领导能力来说,对毛泽东来说,都是极其严峻的考验。

  这半年,是毛泽东在抗日战争中非常紧张的一段时间。他思
考问题很细,很具体,处理事情很快,抓得很紧。他所起草的关
于这个问题文电有三百多件,一般每天都要发出两三件。在一九
四○年十二月十四日这一天就发出了十一件,是他在抗日战争时
期发出文电最多的一天。

  毛泽东在打退这次反共高潮中制订的一系列方针政策以及取
得的重要历史经验,是他思想发展中的一个高峰。正如胡乔木所
说:“经过打退第二次反共高潮,我们党内更团结了,毛主席的
领导威信大大提高了。这半年的斗争,对后来抗战、解放战争初
期的胜利都有很大的意义。”[68]

  注:

  [53] 毛泽东致周恩来、叶剑英的电报,1941年1月1
4日。

  [54] 毛泽东、朱德、王稼祥致彭德怀、左权、刘少奇、陈
毅、周恩来、叶剑英等的电报,1940年1月14日。

  [55] 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的发言记录,194
1年1月15日。

  [56] 毛泽东致周恩来、彭德怀、刘少奇的电报,1941
年1月20日。

  [57] 《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
版,第775—776页。

  [58][59] 毛泽东在《新四军事变后的各方动态情报》上加
写的批语,1941年2月7日。

  [60][61] 毛泽东致周恩来的电报,1941年2月7日。

  [62] 毛泽东致周恩来的电报,1940年2月14日。

  [63] 毛泽东致周恩来的电报,1940年3月2日。

  [64] 蒋介石在国民参政会二届一次大会第六次会议上的演
讲,1941年3月6日。

  [65] 毛泽东给周恩来的通报,1941年3月12日。

  [66] 《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
版,第778—779页。

  [67] 《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
版,第781—784页。

  [68] 胡乔木谈话记录,1990年9月6日。《胡乔木回
忆毛泽东》,人民出版社1994年9月版,第28、29页。

下一页

转自《人民网·人民领袖毛泽东》

返回《毛泽东故事》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