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垦事业永恒的财富

刘传筑
一、毛泽东拉开了中国农垦事业的帷幕


   新中国建立之初,我国面临着医治战争创伤,克服经济困难,迅速恢复和发展生产的局面,发展农业生产的任务尤为紧迫。同时,随着战争的结束,要妥善安置军人。针对这种情况,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决定组织军队参加农业生产。

   1949年12月5日,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毛泽东发布《关于1950年军队参加生产建设工作的指示》指出:“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号召全军,除继续作战和服勤务者而外,应当负担一部分生产任务,使我人民解放军不仅是一支国防军,而且是一支生产军,借以协同全国人民克服长期战争所遗留下来的困难,加速新民主主义的经济建设。”

1952年2月,毛泽东主席发布“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命令”,批准中国人民解放军31个师转为建设师,其中参加农业生产建设的有15个师。命令宣布“将光荣的祖国经济建设任务赋予你们。你们过去曾经是久经锻炼的有高度组织性纪律性的战斗队,我相信你们将在生产建设的战线上,成为有熟练技术的建设突击队,你们将以英雄的榜样,为全国人民的,也就是你们自己的未来的幸福生活,在新的战线上奋斗,并取得辉煌的胜利。你们现在可以把战斗的武器保存起来,拿起生产建设的武器。当祖国有事需要召唤你们的时候,我将命令你们重新拿起战斗的武器,捍卫祖国。”

刚刚从炮火硝烟中跨进和平,一声令下,我们的子弟兵又打起背包,铁流滚滚向大西北的荒漠深处开进。在王震同志率领下由人民解放军、民族军和起义部队组成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总计11万将士就地安家,将世界第二大沙漠塔克拉玛干团团包围。战士们把军装的绿色给了大戈壁,他们在这里开荒生产,开始建设祖国边疆。
与此同时,在海南岛和雷州半岛,成立了开发橡胶事业的林一师、林二师,战士们像打仗一样,出发前慷慨誓师:打破帝国主义对我国实行的经济封锁,发展我国重要的战略物资——天然橡胶。叶剑英同志亲自任华南垦殖总局局长,创建新中国的橡胶基地。

   1955年,毛主席指出:“国营农业在第二、第三两个五年计划时期内将有大规模的发展。”1958年,经毛主席批准,10万名解放军转业复员官兵又向黑龙江的北大荒开来。他们冒着零下三四十度的严寒,在狂风大雪中,战斗在黑龙江、松花江和乌苏里江汇流区域的三江平原、大小兴安岭、松嫩平原、牡丹江平原、纵横千里的大荒原,大沼泽,……。

紧跟人民解放军垦荒大军的挺进,根据中央、国务院的部署,大批内地支边青年,城市知识青年和专业技术工作者,响应党的号召,纷纷奔赴边疆,参加了农垦事业,成为发展农垦事业的一支生力军。
从1952年到1966年,农垦系统共开垦荒地5568万亩,建立了1940个国营农场,完成基本建设投资53亿元,新增固定资产总值34.6亿元,为国家生产了800多亿斤的粮食和20万吨的天然橡胶,为中国农垦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农垦企业已成为社会主义农业的一支重要力量

   中国农垦事业的建立是党中央为巩固边防和建设祖国作出的一个重要的战略部署。它是从大规模开垦各类荒地和创建国营农场起步的。经过两代人40余年的艰苦奋斗,昔日沉睡的亘古荒原,戈壁沙洲和丛山荒滩,如今已是国营农场星罗棋布。一座座新兴的农垦城镇像珍珠一样镶嵌在中国辽阔的大地上。

   农垦事业发展到今天,已成为社会主义农业的一支重要力量,形成了一定规模和较雄厚的经济实力。它不仅经营农业,而且兴办工业、商业、建筑业、运输业,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发展道路。现在有国营农场2149个,工、商、运、建、服企业2万多家,科研单位685个,各级各类学校9167所,医疗单位1.28万个。职工队伍540万人,社会总人口1200多万人。固定资产净值245亿元,年创造社会总产值756亿元,其中农业产值255亿元,占34%,工业、建筑业、运输业、商业产值501亿元,占66%,年提供利税30亿元。农垦事业在中国现代化建设和国民经济中发挥着应有的作用。天然橡胶占全国总量的90%,商品粮占国家定购粮的10%,出口大豆占全国出口总量的1/3,乳制品占全国总量的1/3,机制糖、对虾、羊毛占全国的1/10,棉花占全国8%,大中城市的消毒奶,80%以上由农垦系统提供。

   农垦事业的兴建与发展,加速了中国荒地资源的开发利用和战略物资天然橡胶的生产,为国家增添了相当一个中等省份的耕地面积。建成了大规模综合经营的农业商品生产基地,外贸出口基地,城市、工矿区副食品基地,农业先进技术推广和产品加工、运销服务中心。在中国农业专业化、商品化、现代化和农村工业化进程中发挥着示范作用,带动和促进中国农村尤其是边疆和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三、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

   早在农垦事业创建初期,毛主席就指出:共产党宣言的十大纲领中,有一条就是建立农业产业军,所以要开垦荒地,建设一支采用现代化机械和科学技术的农业大军。

   为创建农业产业大军,用现代化机械和科学技术武装的农业大军,在党中央、毛主席的亲自领导下,从1948年在东北解放区就开始建立机械化农场,经过一年就创建了机械化农场12个,拥有拖拉机160台,开垦荒地6470亩,训练驾驶员技工603人,为创建机械化农场取得了经验。

   毛泽东同志十分关心农业生产,亲自总结出提高农业生产水平的八字宪法“土肥水种密保管工”,并深刻地指出“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这—重要指示,是抓住了国营农场发展的关键。大规模发展农业生产、提高商品率只有大力发展农业化机械。事实已证明这是成功之举。

   为落实毛主席的指示,增加粮食生产、示范农村、培养人才,原农垦部在黑龙江地区重点武装了一百个机械化生产队。发展大农业,实行机械化大生产能更好地发挥机械设备的效能,更多地增加农产品商品量。以原苏联援助的两万公顷土地的机械设备组建了国营友谊农场。机械化生产队每个农业工人平均年产粮食五六万斤,有的达十几万斤,如果没有相当高的机械化水平,是根本做不到的。

   经过40年的努力,现在国营农场已拥有农机固定资产40亿元,农业机械总动力963.67万千瓦,每千公顷耕地拥有大中型拖拉机14.3台,大中型配套农机具52.5台,收获机械4.83台,农用载重汽车4.5辆。每万亩耕地农机装备水平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机耕面积已达耕地面积的79.3%,机播面积占耕地面积69.4%,机收面积占耕地面积61.2%,化学除草面积占耕地面积的55.9%,都大大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国营农场从事农林牧副渔业的劳力平均每人生产农业产值比农村高1.96倍。

   在大力发展农业机械化同时,遵照毛主席创建现代化科学技术的农业大军的指示精神,又发展了农田喷灌技术、农业航空技术、粮食干燥机械化。农业机械已从种植业机械化向农、林、牧、副、渔大农业机械化发展,研制了秸杆还田机具,地膜覆盖机具,橡胶热作机具。

         四、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英勇奋斗,艰苦奋斗

   毛泽东同志在1952年2月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命令中指出:“我们人民解放军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之下,从创建之日起,就具有高度的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本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英勇奋斗,艰苦奋斗。”中国农垦全体职工干部始终牢记毛泽东同志的教诲,从拉起第一犁就发挥了革命精神的威力。

中国农垦职工队伍的主体是复员转业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官兵,青年职工和科技工作者,以及农民转为农垦职工,还有爱国华侨和少数民族干部、职工。他们牢记毛泽东同志的教导,继承和发扬了抗日战争时期的“南泥湾精神”,履行着建设和保卫祖国边疆、发展经济、增强各民族团结的神圣职责。他们冒着风霜雪雨,年复一年,英勇奋斗、艰苦奋斗、兢兢业业、始终不渝地在社会主义建设中谱写出新的篇章。中国农垦事业的开拓与发展的光辉业绩是人们用艰苦奋斗的精神创造出来的。

   英雄的解放军复员转业官兵和农垦职工,在开发北大荒的三千万亩耕地中,谱写了无数英勇创业的篇章。
新疆部队挺进戈壁滩,开发“绿洲农业”创下了光辉业绩。开发塔里木盆地,就要向浩瀚无边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要土地,这里被称为“死亡之海”,人们说“谁去塔里木,一家眼泪流”。初期,困难重重,没有生产工具自己造,没有运输工具就肩挑背扛,没有成品粮就吃麦粒,没有蔬菜就用盐水下饭。用人拉犁开荒一寸一滴汗,一步一呵哼,战士们充满爱国热情和改造荒滩戈壁的信心,硬是在大戈壁上建设了近200个国营农场。
农垦职工突破天然橡胶种植禁区,创建了国家天然橡胶基地。

   中国农垦职工队伍是在自然地理、气候比较恶劣的条件下,去开创前无古人的农垦事业。毛泽东思想哺育了这支队伍,恶劣的环境、艰苦的条件考验并塑造了这支队伍,宏伟的农垦事业锻炼了这支队伍。特别的环境形成了这支队伍的特有的精神优势,这就是王震同志概括的“艰苦奋斗,勇于开拓”,这八个字包含了农垦职工无私奉献的精神。很多农垦人“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中国农垦事业艰苦奋斗的程度,奋斗时间之长是少有的,至今仍有相当一部分职工在十分困难的条件下继续奋斗。

   在毛泽东同志的教导下形成的中国农垦精神,是整个中华民族精神宝库中一朵绚丽的鲜花,它丰富了中华民族精神宝库,也是我们农垦的传家宝和永恒的财富。

返回目录